本报北京3月9日电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传统的“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规范还要不要?在现代社会中,“孝”有什么新的含义?以“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为主题的’99国际老年人年“老人与社会”第二次研讨会今日在北京举行。
与会的老年人问题专家学者就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老年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他们指出,“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文化,现代社会“孝”是一种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得到大力弘扬。季羡林先生在书面讲话中认为,中国人是最讲伦理的,而在伦理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现代社会“孝”的情况不太妙,这需要我们补正;中国人民大学的罗国杰教授认为,尽管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曾经受到过扭曲,甚至发展到“愚孝”,但就其原本意义来说,所谓“孝”就是“善事父母”,其中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孝敬父母”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看,“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一个人从小孝敬父母就能够发展到尊敬师长,遵守法规,继而发展到爱集体,爱祖国;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教授王极盛强调,现在年轻一代“孝”观念的淡化与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家庭教育的不科学影响了他们道德观念的培养;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北京大学的姜德珍教授认为,老年人光有物质上的东西还不行,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特别是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子女还应该帮助老人寻求乐趣,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老人天地》主编姚明认为,我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而目前关于老年人问题的宣传大多比较空泛,浮于形式,深度和力度还不够,这些都亟待改进和加强。
这次研讨会由《老人天地》杂志社举办。